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元末之争霸天下 > 第299章 秋收(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0章:秋收(中)

老李叔自乡社出来,将信将疑的跑到一旁的粮站,结果压根没法靠近,粮站早已被大量前来交换铁器的村民围得水泄不通。

在这一**换铁器的人群中,老李叔看到了好几个熟人的身影,驻足思量了一会,也干脆挤入人群之中,找上熟人打招呼问到:“老刘,你也在啊!”

“哎呀,是老李你呀!你也是来交换铁器的吗?”被称做老刘的老农脸上露出惊喜之色,道。

“这……真能交换铁器吗?”

老李叔依旧抱着几分怀疑的态度,因为他知道一个道理,铁器乃是战争物资、军国利器,岂是他们一群升斗小民配拥有的?

“能呢,咱刚刚就看着老张他喊上儿子抗了一口铁锅和铁犁回去,还卖了三把锄头,两把弯刀和斧头,说是今年秋天准备大干一场,开他娘的几十亩地,往后也坐地收租尝尝地主老爷是啥滋味!”

老刘的话说的老李叔心潮澎湃,将军府的开荒令仍在进行,毕竟还有大量的荒地可以开垦,现在民众开垦的土地,与整个征南军治地相比,十不足一也!

而且征南军治地主要处在黄淮平原之上,可供开垦的土地真的非常多,只要愿意下功夫去开垦,人均十亩地,平均一户人家四五十亩地,纯属小儿科!

不过荒地虽然多,可是上好的靠着河道接近水源的荒地数量有限,而这样的荒地还被征南军军屯、民屯占去了不少,留给普通老百姓的就更少了。

所以大伙都在可着劲的开荒,生怕慢了一步,占到的好地就比别人少了几分。

不过老话说的好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开荒没有有利工具怎么能行?

而若论到什么工具更适合开荒,还有比铁器更适合的吗?

如果真的有合适趁手的铁器,一家老小齐上阵,或许不出四五日便能开出一亩地来,忙活一个秋天和冬天,少说也是十几二十亩地,来年种上粮食又能收个几十石,他不香吗?

香得很,香得很喽!

也正因为香得很,大家伙才对粮站出售的铁器报以最大的热情。

“老刘,你这说的老哥都动心了!”

“嘿嘿,老李你心动有啥用,还不如赶紧回家多去搬几石粮食来换些铁器回去好开荒呢!”

“嗯~说得是,咱这边回去,叫上老大、老二、老四、老幺帮忙把粮食送来!”

“哈哈哈,正当如此!”

……

蒙元还统治这片土地时,除了十几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外,家里其它任何一点沾铁的东西都不许有,防范汉人造反的程度简直可以用登峰造极来形容。

可惜防范得在严密也没用,腐朽的蒙元朝廷已经到了他不得不毁灭的时候,万民的怒火不经过一番血与火的磨砺是绝不会轻易熄灭的。

而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铁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做饭用的铁锅,还是耕种用的铁犁、铁锄,砍柴劈材用的弯刀斧头等等,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

有这些生产资料能够大大提升征南军治下民众的生产力,所以哪怕明知将铁器售卖给百姓将会导致铁器外流,朱子明依旧毫不犹豫的做了。

一来售卖铁器正好可以自百姓手中换取大量的富余粮食,缓解征南军在铜钱方面的短缺和不足,说白了就是把铁器当做货币在使用。

二来售卖的铁器质量虽然可以,但价格非常昂贵,掌控定价权的朱子明直接把铁器价格拉到了一个十分令人蛋疼的程度。

一口铁锅依据口径的不同,价格从一石粮食至三石粮食不等,一口铁犁则是不二价,直接定价为五石粮食。

同样的,一把锄头差不多需要半石粮食,其余斧头、弯刀一类的工具,价格亦是不菲。

商旅倘若走私铁器,在征南军严厉的打击之下,至少需要付出三四倍的代价才能交换到铁器,运出去又要耗费大量的代价,最终代价之大有些得不偿失。

再者铁器固然重要,但粮食的重要性尤有胜之,故而即便有铁器走私现象出现,走私的数量也不会很大。

而且最后话说回来,谁敢断定这里面没有朱子明的算计?

万一他就是故意利用自身市场主导地位,以铁器大量交换境外的粮食,你猜会导致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其它地区粮食是不是始终不够吃,一旦粮食不够吃又该怎么办?

老百姓是选择饿死,还是逃荒?

相信有得选的话,没有谁会愿意饿死在家里,多半都会设法外出逃荒。

如此一来,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大家不用想也该知道了吧!

什么是经济战争,这就是最简单的经济战争,用你汲汲以求却没有的东西来抽你的血,来敲你的骨吸你的髓,最终彻底一举击垮你。

而且你会发现你压根没法拒绝这种敲骨吸髓式的掠夺,因为一旦拒绝你会死得更快,除非你自己拥有你所需要的一切,不然就始终只能受制于人,成为那案板上待栽的肉。

征南军也有受制于人的东西,比如战马、食盐两项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

不过因为有铁能够利用生铁交换战马、食盐,因此受到的限制相对小一点。

另外征南军境内粮食生产富足,有此一点便足以稳定整个社会,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动荡。

相比较其它战乱频发的地区,征南军治地内可谓出奇的平静,一点也不像处在水深火热的乱世之中,反而像是一派太平盛世,十分的诡异。

守着乱世中这一点小小的宁静,实在是难得!

老百姓也格外的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对征南军的统治报以最大热情和支持。

地方上民心归附,士气也渐渐彻底倒向了朱子明,曾经因为“摊丁入亩”政策闹的一点小不快,也在秋天丰收的喜悦中烟消云散了。

征南军把权力下到基层的治理理念更进一步为广大读书人接受,大量读书人慢慢转变了观念,认同这才是正确治理国家的模式。

毕竟蒙元前车之鉴犹在,而征南军的治理模式又大获成功,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吗?

一句话,事实胜于雄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