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草原有条月牙河 > 第216章 老支书没袖手旁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色越来越暗了,空气中柴草的烟火味儿更浓了。突然,特木尔一拍桌子,起身就往外走。

有的人家已经掌灯了,街上不时有小孩子跑过,耳边不时有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喊声。一天当中,最轻松、最美好的时刻来到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餐,聊着趣事儿、憧憬着明天的好事儿……

特木尔在村部门前的“神石”处停留了一会儿,像似下了多大决心似的,走开了。

夕阳西下,倦鸟归林。但是,特木尔没有回自己家……

…………

白哈达也是踏着晚霞余晖进的家门。咸菜厂的运转终于步入了正轨,他基本上可以准点儿回家吃饭了。

儿子白宝音已经二十六岁了,个儿还算挺高,就是有些偏瘦,前两年成的家。媳妇名叫王爱莲,身材高大,人们都习惯地叫她“大莲子”,是个心地善良、性格开朗的女性。

白哈达当过兵,所以不但做事雷厉风行,而且很讲规矩。在家里同样如此,他不回来或者没有他的“命令”,家里人必须等他吃饭。

白宝音笑着给老爸倒上水洗手,问:爸,晚上喝两盅儿?

白哈达没着急回答,洗完了手,才勉为其难地说:倒上吧。

“哎。”白宝音答应着赶紧去办,王爱莲一边往桌上端菜一边笑。

“大莲子,你笑啥?”

“笑你咋地?”

“凭啥笑我?”

王爱莲:谁馋啥还不知道吗?

白宝音嘻嘻一笑,倒满一壶酒,拿了两个酒盅儿。其实,他是馋了想喝两口儿。

正在这时,听到屋外有说话声音,是特木尔来了。

“来,进屋。正好刚要吃饭呢,陪我喝两盅儿。”

“我——有点儿事想和你唠唠。”

白哈达:那就边喝边唠。

特木尔被白哈达拉进了屋,微笑着与白家人打招呼。

“哎呀,宝音这小子会来事儿了,提前把酒盅儿都摆好了。来,特木尔,脱鞋上炕里。”白哈达一看饭桌上有两个酒盅儿,特别高兴。

白宝音笑着说:是啊,一听到“铁哥”的动静儿,我就把酒盅儿拿上来了。“铁哥”快往里坐。

特木尔并不客气,与白哈达面对面坐在了炕上。没有老爸的指令,白宝音不好意思再去给自己拿酒盅儿了,而是操起了酒壶,两人喝一盅儿他给倒一盅儿。

王爱莲从厨房的门缝儿往屋里看,又忍不住笑了起来。

…………

几盅儿酒下肚,特木尔向老书记说出了心中的一个结:高美这两口子,横推车,蛮不讲理,说啥都不听,就是闹,要赔偿。我们还能赔偿她一个儿子啊?

白哈达把筷子往桌上一拍,说:这事儿我听说了。高美两口子根本就是瞎胡闹啊,根本不了解计生工作,这是国策,不是他们闹一闹就松口儿的。行啦,你整不了他们,就别管了,我去找这两口子谈谈。

特木尔等的就是老支书这句话,高兴得赶紧端起酒盅儿给白哈达敬酒。

…………

自从袁振富、其其格有了自己的房子,孟国忠、刘萍来得就勤了。不勤不行啊,架不住女儿孟静闹。当然,每次来夫妻俩都不空手,不是给孩子带来麻花、面包,就是拿点儿大米、白面……

两个家庭处得像亲属,两家的孩子在一起像亲姐妹、亲姐弟一样。

月牙河村好多人都羡慕袁家,“捡”来了一门好亲戚。

…………

白哈达抽出时间,来到高美家。夫妻俩一见老书记来了,心里就发毛了,气势上首先就软了下来。

白哈达一针见血地说:高美啊,你这个年轻人脑筋转得慢啊。计划生育从上抓到下,松不得口儿的。你们两口子是明白人,不要一脑袋封建思想,将来啊,这女儿更吃香。

高美委屈地说:白书记,我觉得吧,还是有儿子的好,要不人家都说我们——绝后了。

白哈达:胡扯嘛。女儿就不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女儿就不是你的传后人?

高美夫妻俩敬重老书记的威望,甚至还有些怕,便不再吭声了。

白哈达接着说:好话说了三千六,相信你们有些事儿比我还明白,我别的也不多讲了。听说你还找村里要赔偿,这可不妥啊。按理说,这种计划外怀孕,是要罚款的,村里都网开一面了。如果深追下去,对你们也没好处。说白喽,村里是按法律条文办事的,你们这是无理取闹啊,弄不好,是要犯法的。特木尔刚接了我的班儿,他的职责是发展生产,带领全月牙河村的人致富,你们这么闹,算不算是给他下绊子呢?好了,事怕翻、理怕掂,你们自己再琢磨琢磨吧。

这些话,有分量啊。白哈达说完转身就走了。

高美夫妻俩当然想得到,再闹下去也没有结果,弄不好还会把自己“闹”进去,也就算了。

有些事情,是需要过程的。几年来,各级都绷紧“计划”这根弦儿,月牙河村各家各户都有了计划生育的观念。

…………

一晃儿的时间,就进入了阳历九月份。阿尔斯楞和袁月亮都是二年级的学生了,袁野也成了“学前班”的正式学员,不再顶着“旁听生”的帽子了,转正了。

但是,袁振富的转正还是没有眉目。

过了一个不咸不淡的教师节,拿回了一块儿香皂。接着就要到中秋节了,然后就是国庆节。节日一个接一个,却没有带给袁家太多的喜乐。

由于前些年教师工资由上级财政下拨到乡镇财政发放,便出现了被挪用、挤占的情况,不能及时发放。越占越多,开始两年还能拆东墙补西墙,再后来墙是越拆越大,窟窿就再也补不上了,结果造成连年欠资。很多当老师的家里都揭不开锅了,如果家里能种点儿地的还好些,单纯靠工资过活的,基本上快喝西北风了。

原本就并不宽裕的袁振富一家,无疑于雪上加霜。虽然家里也有点儿地,袁振富帮不上忙,仅靠其其格一个产量也不多,所以吃粮都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