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火红大明 > 第一百四十八章 成亲(4)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番薯我在那些西洋人手中见过。”徐光启指点着说到。

“您说的是红薯吧?”厂长皱着眉头疑惑的询问道。

“红薯?”徐光启也疑惑起来。

“对呀,红薯,我们这里种植的这种植物有红薯和土豆两种,红薯主要是很甜,但是那东西吃多了容易放屁,土豆这玩意儿可就好多了,它不仅可以独立的作为食材使用,而且还可以和其他肉啊菜啊什么的一起炒着吃,要是实在没什么东西的话,也可以用土包起来然后烤着吃,刚才和你说话的那个妇人烤土豆可是手艺好得很。”厂长刚才给他们端上饭菜的那个妇人。

“这东西从西洋人那里传过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在登莱。”徐光启继续刚才的话题。

“这些东西确实是西洋人传过来的,不过我们种植的时候却不是西洋人让人带过来的种子,这些种子全部是我们公司的宋主管主持的。”提起老宋厂长眼睛亮晶晶的。“那时候我和宋主管,还有农业学院的同学们一起开荒种植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学会这些东西的种植,现在农业学院的学员还在努力的培养高产品种。”

“就是说你们掌握了这些番薯的种植?”徐光启惊讶的说到。

“是的,从西洋人进入的土豆品种是每亩800斤,我们的品种可以达道900到1000斤的数量,红薯也是同样的情况,我们在很多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地区都有土豆种植,目前我们农场吃的土豆就是我们农场自己种植的。”厂长很骄傲的说到。

听到这个数据徐光启非常惊讶,这亩产量实在是太大了,番薯这些东西本身开始可以作为主粮使用,加上登莱两地的灌溉水平登莱两地百姓不仅可以做到吃饱而且还能保证吃好。

“这位小兄弟,你一直在说农场农场的,你们这个农场是怎么个规划?”沈有荣喝了一口鱼汤说到。“这农场的土地是管家还是自己的。”

“我们农场的土地都是自己农场共有的。”厂长也不隐瞒毕竟这事情不属于保密内容。

“那你们每家都有多少亩地?”徐光启停止了自己的思索询问到。

“我们不按照家庭规模分配土地。”厂长摆摆手解释到。

“那总不能按照人头分吧。”沈有荣如同十万个为什么。

“对啊,就拿我家来说,我们家我,我老婆,我父母双亲还有一个上学的弟弟,一个刚满12的妹妹,每人两亩地。”厂长自己举例到。

“那就是6亩了吧,拿怎么够用?”沈有荣担忧的语气询问。

“这位先生那你算的可就不对了,我们家有六口人,但是可不是只有六亩地,一共是八亩土地的。”

“这八亩地是怎么个说法?”徐光启也询问起来。

“我!我媳妇,我爸妈,四个人一共八亩地。”厂长也有点渴了喝了口水继续说道。“我二弟现在读书,我妹也在读书,他们都都没有土地,如果我妹不去工厂上班,回到家里,管家会给分两亩地。”

“那你二弟也要回来家呢?”沈有荣询问。

“我二弟?他在读农业学院,未来要不去农业部门工作要不在就是外派。吃公司的粮食,我可不指望他回来继续种地了。”厂长语气里都是骄傲。

“还是读书好啊。”沈有荣感慨的说到。

“读书确实好,不过只会之乎者也的还是算了吧。要读还是读那些有用的东西。刚才那个妇人家里就一个儿子,人儿子数学物理学习好,现在就在设备厂做技师,那待遇可好多了。”厂长也是语气里充满了羡慕。

“小兄弟你是说你们家里的女人也有土地分配?”徐光启反而回到刚才的话题。

“对啊!都是爹生妈养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就说我妹,手里没点东西去了婆家不得给人欺负了。”厂长皱眉解释。

几人正在谈话间,一队人从远处走过来,厂长眼尖看到了带队的人然后给两位拱手表示抱歉,然后迎向那队人。徐光启虽然已经五十六岁了,不过他的眼神还不错,就看到那一队一行十几人,身着黑色统一制服,戴着很怪异的帽子(鸭舌帽),手里拿着棍棒几人腰间还有短刀。

厂长和那人交谈了大概十几分钟,随后两人摆手告别,随后厂长往回走几个厂里的农人凑过去询问,虽然距离有点远不过沈有荣和徐光启还是能听清楚。

“厂长!这税警去干嘛了!”一个人带着口音询问。

“去十五号农场那里了!”厂长心情看起来也很不错,乐呵呵得回答。

“是不是去伍耗子他们家了?”另一个人急不可耐的询问。

“那可不!这次是税警的吴队长亲自带队去的。”厂长开心的表情。

徐光启和沈有荣就这么听着,也明白了发生了什情况,原来十五号有一个大的水利磨坊,这里可以给谷物脱壳,因为那里是这些农场内最早的一个这些设备得地方,所以很多农场都在那里进行加工,到去年的时候,等去去年,负责培训和安装的公司工作人员撤离后,交给了一个姓伍的读书人,开始还算可以,毕竟读书人有文化基础学习也就很快,到了今年初姓伍的人就全面负责这个水力磨坊了,随后大家发现磨坊的价格开始稍微涨了点,每次涨的不多可是确实涨了一些,陆陆续续的到了今年六月份,大家发现唯一这个负责周边5个农场的水力磨坊厂子姓伍的居然开始攒动的想代管很多参军士兵的土地。

这可不是个好现象,结果等到了今年八月份把一些储存在家里的粮食拿去磨面的时候发现磨面价格已经涨了两成,不过因为除了这里离得最近差不多的多半天的时辰,大家确实也只能妥协。

这次税警前往伍姓人经营的水力磨坊,主要原因倒不是打压物价,而是因为他最近两个季度的税很不对。随后税务部前往查账,结果就是偷税漏税,今天税警就是要前往那里抓捕伍姓人。

不一会厂长回来了,两人继续询问刚才的话题,“你家庭有粮食那供应两个孩子上学读书可不是小辅导啊。”徐光启询问?

“还好吧,我弟在农业学校只需要支付学费,我妹现在读五年级,今年毕业就要考试,应该可以考到医学院。”厂长说的也很自豪。

“那你们生病还有柴米油盐啥的还的去威海卫买吧。这来回可不近吧。”徐光启询问。

“我们五个农场就有一个农业分部,我们这里做饭不烧柴了,我们用得煤炭,米我们除了税收剩下的都是自己得,油醋盐巴在农业分部得供销社都在卖的。我们农场每个月都会有人去采购。”厂长继续解释到。

“你在这里做农场的场长,那是你是不是新华公司的人啊?”沈有荣询问。

“那我肯定是新华公司的人,虽然我是福建人。”厂长,说着很自豪地露出自己里边衣服上卡的一个小徽章。红色底上是一个金色正楷字得简字兴华两字。

“小兄弟我看你这兴华两字。不是常规书写的文字。”沈有荣细心观察到。

“这个确实是简体字。”厂长并没有因为沈有容点明了,字体没有按照大明现在常规书写模式是书写反而生气,语气里反而非常自豪。

“为何如此?”徐光启倒是对于书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毕竟自己听闻过新华公司的创始人除了现任威海卫指挥使的吴家大公子和小公子以外,还有两个从外地来的落魄书生,其中一个人是潞安府的秀才。按说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人,能让公司运用简体字也是一种很特殊的想法吧!

“为了更方便的学习和交流,杨先生曾经说过从结绳记事开始,在我们这边大地上就开始用特殊的事物开始记录生活记录知识和经验,而从先秦开始,我们就已经发展出了各种文字,从象形文字到秦统一六国之后统一文字,文字就变成了新的一种知识和经验的载体,先生,对于文字的见解我也非常认可,如果文字为了更加的美观,而设计的越来越复杂,完全没有任何必要,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人接受,学习流通起来,现在我们公司办的所有学校统一使用的都是简体文为的就是更快更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厂长也算是打开的话,头开始大概介绍起来,毕竟两人是来做生意的,他也希望兴华公司有更大的生意往来,这样可以帮助更多的百姓。

“常言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沈有荣也是感慨起来。

“不不不这位先生,我可不这么认为,不论是学习文化,还是学习武艺,都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或者说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言传身教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快捷的教育的一种手段,可是言传身教的范围实在是太狭隘了,而让普通人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这种东西不仅可以加快言传身教的效率,而且可以更加的拓展教育的范围。”厂长拜拜说出自己的见解。

“你在新华公司学习了文化,现在又在新华公司工作,那是否也算是一种卖与帝王家的行为呢?”徐光启反问道。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差不多,但是我们的目的却不相同。”厂长听完就反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