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签到全球:我成了旅游大亨 > 第50章 神明人间办事处:刺桐城-泉州(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0章 神明人间办事处:刺桐城-泉州(二)

西湖北侧,泉州博物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每个城市都会有个西湖或者东湖?

在泉州博物馆前的广场看着这栋非常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建筑,大厝,红色墙面,飞翘的燕尾屋脊,远远看去,气势宏大又不失灵动秀美。

这栋楼并非为泉州博物馆专用,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最主要的泉州历史展览位于二楼。

泉州博物馆与大多数博物馆一样,周一闭馆,免费,需在公众号上预约。

今天是工作日,博物馆里游客并不多。

陈灏干脆花钱在馆里请了个讲解员,这种博物馆性质的,还是有专人讲解比较好。

(查不到这个博物馆有没有内设讲解员,有泉州的盆友吗?)

讲解员身穿着制服,三十出头,面容看起来是个很健谈、爱笑的女生。

进入展厅首先能看到题为“在水一方”的前言。

讲解员小姐姐手掌朝着一个方向,熟练道:“两位请看这个前言,标题名在水一方四字很形象地表明了泉州是一座枕山向海的滨海城市。”

“我们泉州古称温陵、清源、刺桐、泉南、鲤城。”

“闽粤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拓土开疆。汉晋以来,中原衣冠南渡,避地而居。唐、五代,港城崛起,至宋元鼎盛,形成‘东方第一大港’。明清时期,泉州继续在……”

等讲解员介绍完这一段,迈开步伐要走动的时候,陈灏好奇问道:“当初衣冠南渡的时候,泉州也有中原士族迁过来吗?”

讲解员很耐心地解释道:“闽南文化其实是远离中原文化的,这不光是福建地区,江浙地区的崛起其实也跟衣冠南渡有关。”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西晋京都洛阳世家大族南渡至此,也许是迁入闽南的移民依旧对中原故土充满思念,他们把新家园西南边的那条大河命名为晋江,而东北方向的另一条河则得名为洛阳江,泉州就诞生在两江中间。”

“但泉州,乃至闽南地区真正迎来快速发展是第二次衣冠南渡时期。”

“衣冠南渡还有第二次?”陈灏瞪大着眼睛,充满着疑惑。

他记得历史上衣冠南渡不就是指的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吗?

“其实衣冠南渡既是一个固定词组,也是多个历史事件。”

见陈灏对衣冠南渡很感兴趣,讲解员小姐姐干脆停下脚步,将这个概念给陈灏阐述道:

“衣冠南渡最初指的是西晋末年,晋元帝司马睿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的事件,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史称「衣冠南渡」。

其后,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经济、文化中心的较大的转移,一般都以「衣冠南渡」名之。”

陈灏来了兴趣,问道:“所以,准确说历史上存在三次衣冠南渡?”

讲解员点点头,继续道:“第一次是西晋末年的「永嘉衣冠南渡」,第二次是唐‘安史之乱’的「唐衣冠南渡」,第三次是北宋末期,宋高宗渡江,在临安(今杭州)建立行都,史称「建炎衣冠南渡」。”

“第一次衣冠南渡给泉州带来新鲜的中原文化,但对泉州人民来说,第二次衣冠南渡才是影响最重大的。”

“「唐衣冠南渡」其实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安史之乱时期(755-763),第二个是黄巢起义(878年-884年)到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79年)。”

“在这两个阶段,大量中原人口开始向长江以南迁徙。其中包括来自河南固始的王潮、王审知三兄弟。”

“王氏三兄弟带着一批士兵、民众渡江南下来到闽南地区,其中最为出众的是王审知,凭借他的能力和抱负,在唐朝灭亡后,成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开国之君,王审知和他的兄弟也被称为‘开闽三王’。”

(查资料显示,这王审知三兄弟可不是普通人,秦名将王翦后代,琅琊王氏士族。)

“当今的泉州,有不少市民的祖籍都是河南固始的,这些都是当初开闽三王的后代子孙。”

别看现在南方经济发达,但在中华文明诞生到北宋之间,中原地区一直都是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伴随着战乱、政局动乱、人口、政权所作在地的变迁,三次衣冠南渡导致大规模的文化、经济中心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江南地区,此后江南的富庶程度开始超越中原地区。

但说句糟心的话,如果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民众是绝对不会抛弃自己的家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载“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短短十四个字的背后,是几千万人踏上遥远、未知且漫长的南迁。

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这一路上,不知道倒下了多少人。

这是陈灏无法想象的画面。

随着讲解员悠悠的解说,陈灏和顾南溪也沉浸在泉州的历史变革中。

泉州博物馆的历史展览分为四部分:早起开发、刺桐崛起、东方第一大港和泉南雄风。

前两个还好,到了第三部分,一个“马可·波罗”人名吸引了他的目光。

眼前墙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抵达宏伟秀丽的刺桐城(泉州),在它的沿岸有一个港口,以船舶往来如梭而出名。船舶装载商品后,运到蛮子省各地销售。

运到那里的胡椒,数量非常可观。但运往亚历山大供应西方世界各地需要的胡椒,就相形见绌,恐怕不过它的百分之一吧。

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摘自《马可·波罗游记》陈开俊等译第2卷第82章)

现代年轻人或许对马克·波罗这个人名不会陌生,毕竟是某着名游戏的射手角色。

但可能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位世界着名旅行家、意大利威尼斯商人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冬末曾来到泉州。

一旁的顾南溪看了眼陈灏,思考片刻后:“其实在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4年前,一位意大利的犹太商人雅各曾来到过泉州,并写下了《光明之城》一书。”

(光明之城指的是雅各对泉州的称呼,查资料的时候,一些大v博主说光明之城是马可·波罗提出的,真是离谱……网上不实信息太多了。)

陈灏闻言,本来是想问“你咋知道?”,但忽然想到顾南溪的高学历及学识,改口道:“你看过?”

“昂~”

顾南溪想了想,缓缓念道:“我记不大清了,按着记忆大概给你念一段。”

“这是一个无比繁华的商业城市,街道上挤满了潮水般的人流与车辆,成千上万的货车马车不停地穿来穿去,刺桐城中的人口多到没有人知道他的数目,在城里居住着世界各地的商人。

人们能听到一百多种不同的口音,这里的商店数目比世界上任何的城市都多,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珍贵的商品,香料、丝绸、珠宝、酒、还有香薰等等。

如果没有目睹这一场景,我简直无法相信……”

(摘自雅各·德安科纳《光明之城》)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申遗成功的项目名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借着顾南溪婉转动人的声音,陈灏神情恍惚。

他的眼前仿佛出现这样的一幕画面:

刺桐港边停着几百艘外形奇异的巨船,成箱成箱的货物从工人们的肩头,流动在船舶和陆地之间。

那些此起彼伏的船帆,就在夕阳映射下的美丽的港湾里浮动,在泛起金色光芒的大海上,满载货物和希望的巨船缓缓离开刺桐港,去往更遥远的国度。

这一幕北宋诗人李邴也看到了,他把所看到的在诗中这样形容黄金时期的泉州: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