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熠世微尘 > 第86章 东京突袭不断,神机围点迫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6章 东京突袭不断,神机围点迫援

辽南地除在周军攻辽时有所活动外,其他时间基本是固守不前。之后的两三年中辽军的几个部落也组织人马来攻取,但面对辽宁郡的坚城利炮除了留下些尸首外并未获得任何战果。既然这块巨石动不得,那不定期派出的斥候和外出集训的特战队便成了辽军猎杀的目标。

毕方军的前身是擅长特种作战的山海营,最开始的人数也不过千余人。后来扩军备战时人数增加到了五千人,但是主力仍然是历经血战的千余老兵,那些经选拔来的新兵个人战力虽然正逐步提高,但相互间形成默契配合尚需时日,也要经历实战进行历练和检验。眼下没有大战可用,这些未来的兵王也不值得折损在两军阵前的混战之中,所以外出侦查和刺杀便是能够选择的最好的训练办法。

于是,经参谋部策划,军务院商议后经辽宁王准许,毕方军的将士分成了八个营开始在白山黑水间进行包括个人生存训练和小队战术训练两种战法的集训。于是辽国东南部的几个部落便迎来了近两年的煎熬,真正是鸡犬不宁的生活。

也正是这八个营的五千人不断外出“找事”,几乎让管辖此地的东京统军司(守备今辽宁辽阳)抓狂。在训练最为密集的一段时间,东京附近的军中将领折损三有其一,其中大多是被毕方军中的各小队直接偷袭杀掉。

偷袭的方式主要是渗透,以毕方军军士出色的个人战力,只要能携带着特制的小型化投弹筒靠近对手营地,再将目标纳入到射程中便八九不离十了。尤其在一年前物研院定型了铸铁制造的爆破弹,其扩大了几十倍的杀伤力让被测具对准的辽将很难幸存,只是一块带足动能的破片就可以击穿铠甲造成不可逆的杀伤效果。

于是,辽军将领不管天冷天热或是吃饭睡觉,都不敢卸甲。整日被人惦记着,不知何时便会受袭送命,让将领们叫苦不迭。后来毕方军小分队活动更加频繁后,这些将领精神压力更大,甚至有将领经两次遇袭后没死的却疯了。

辽人间本就等级分明,这些基层将领多是出自有些势力的家族,因此军营中性格暴戾的将领越来越多,尤其是对汉人兵卒。受不了动辄被打骂、鞭挞,不少辽军中的汉人兵卒脱逃到了辽南地。仅建隆三年下半年,辽宁郡就收俘来投青壮汉人七千余人,其中大部分是曾在辽军服役。

这些人中不可尽用,于是这些人也被安排到了岛上进行隔离审查和服劳役,但是一经确定确实与辽军割断联系便会被重新编入玄武军,参与外围守备。外围守备平日里都在防御线外活动,不会了解军城内的兵力调配部署,对军务院和来投兵卒来说都是最好的安排。

再说东京统军司所辖各部落军,因为辽地地广人稀,军营又要随着放牧牛羊不时迁移,让需要历练的毕方军士卒感觉十分“舒适”,甚至有老兵较多的小队还会判断出辽军移动方向和距离,练习一些伏击战法,在追踪中不断杀伤辽军将领,直到这一部军队的指挥系统彻底瘫痪为止。

毕方军像狗皮膏药一般的穷尽式斩首行动让辽军头疼不已,也曾派出大量斥候反追踪和截杀。几轮生死较量后毕方军卒确实受到了些损失,可辽军的斥候却几乎被全灭。在交手中毕方军还形成了多支小队协作的新战术,各种新花样层出不穷,让各部落军连斥候都派不出来了。

不能放任毕方军随意“炸营”,只好派出近千人的游动哨在驻扎地周围警戒,但也不时被偷袭。好在毕方军都是轻装小队,携带的弹药不多,一旦缺少装备就需要长途回营补充,所以受威胁大的也只限于将领。

无奈之下,辽军的将官只好和一般兵卒穿着一样的衣服,住在一般大小的帐篷里,甚至连战马都只能在出发前才敢骑乘。虽然苟且着留下了性命,甚至做到了宋朝廷想要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良好效果,让本来就散漫成性、不易统领的辽军部落军兵将之间更添罅隙。

面对着让人头疼的辽南军小队,辽军不断发掘各种办法,甚至扎营前就会派出几十支二、三十骑的马队在周边大范围搜索,一旦发现痕迹便以烟火为号召唤大部队来清剿。这种笨方法虽然效率很低,但还真碰到了几支小队,可是大部队追击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这些辽南军人竟然每人带着四匹马,无论短时加速还是持久奔跑都比只有两匹马的辽军骑兵更有优势,很难被追上。

几次围剿追击虽杀伤了十几人,但是自己人损失更大。尤其是这些辽南军人从未有投降的,就算受伤落马也是死战至最后一刻,让在马上骁勇无比的契丹人也发怵。这个办法没多长时间就在新一次追击后又出了纰漏,追击的千余辽军骑兵竟然中了辽南军的埋伏,被三四百人衔尾追杀直至营地前十里,最后仅剩不足五十骑生还。

这还不够,随后另一支毕方军的一个中队也找到了这个部落,将装备的所有爆破弹和燃烧弹无差别投射到刚刚建好的驻营地,别说人了,就连条牧犬都没能活下来。

这还不是最终的报复。紧接着,又一个临近的部落中了调虎离山之计,当前出追击的骑兵回马营地时才发现,整个营地帐篷和辎重都被点燃,牲畜都被掳走,营地中的辽人几乎被杀了个干净。仅这一次便损失超过千人,算算总账,不但一次连本带利全还了回去,还的还是“高利贷”。

面对毕方军辽军只剩下嚎哭不止,他们确实擅长到中原汉人地盘上“打草谷”,可如此绝户的掠夺也属少见。

为了防着再被偷袭,东京统军司命令各部落军在屯驻地都要设立多层警戒,甚至要架设起几丈高的围栏或木墙,有条件的还要用蒲草围起来,防着外面的人窥视、刺探。虽然阻了视线,各军屯也不敢放松夜间的灯火管制,甚至只要是入了夜就不许生火。

春夏还好,秋冬就实在难过了,不仅牛羊大量被冻死,很多人都没能熬过最冷的几个冬日。也许是毕方军觉得辽军营地晚上太黑了,也太冷了,便都改用爆燃弹不断变着方位不时向营地中投放。于是,一团团耀眼的火光不时从营地里最倒霉的帐篷上冒出来,接着便是撕心裂肺地哭喊声。

而用粗木杆和苇草席制成的围挡也起到了掩盖烟火和声音的反面作用,就连隐藏着的哨兵也难以分辨敌人是从哪个方位发出攻击。倒也有一两回双方恰巧碰上了,可还没来得及发出讯号便被能够发出巨响和火光的铁棍打倒在地,立时没了性命,浑身都涌出血来。

于是,辽南军人都会取人性命巫术的谣言在辽军中不胫而走,成为辽人内心中、噩梦中难以鸣说的恐惧。

冬去春来,春走夏至,就在毕方军的不断折腾下,东京统军司一直像是在热锅上烫着的蚂蚁,到处乱窜却越来越弱。将官已经被斩首得差不多了,现在连小队官也伤亡大半,实在没有将官可以斩首,现在毕方军连普通卫兵都不放过。不仅杀了人,还在尸体上留下写着血字的白布条,上书“草谷王”。

随着死伤越来越多,辽军的士气已经到了最低,就差原地散伙了。无奈,东京统军司只好再次向掌管全辽境军事的北枢密院上陈文疏请援。如此折腾下,北枢密院哪会不知情况,此时各位枢密院大佬也在因此头疼。若是派出大股军队去剿杀几十、几百人本就是不智之举,既要耗费大量粮草又难以取得较大胜果,甚至可能成为笑话。可是不去增援,也不能眼见着东京统军司就这么被打散。

于是,很少见地东京统军司、东北路统军司、南京统军司、乌古烈统军司、西北统军司,加上北面行军官,另有东征、西征、南征统军司的头头脑脑都齐聚在上京附近的额牙图议事,为的就是如何解决东京统军司所面临的总是被偷袭的难题。

既然都是统军大员,脾气都不咋地,平时多少都有些摩擦,难免期间再生些嫌隙甚至动些口角。一顿商议后,诸人还是由哪来又回到哪去了。不过东京统军司首领萧琰仁在与各统军首领会面期间倒是打听了前秦汉人林麒炎,据说其颇有智慧且熟识汉军战法,便虚心拜访请教。

林麒炎此时只是枢密院的微末小吏,当然愿意结识手掌兵权的萧琰仁,就为他出了一条计谋:远离辽南再精选劲卒,辅以好马、补给就近搜寻。道理其实很简单,辽南军虽然战力不凡又难以琢磨行踪,但总是离不开补给和休整,因此只要与辽南保持足够的距离,辽南军的补给跟不上袭扰也就会少很多。

辽军本就善骑,配以足够的脚力,一旦发现辽南军便可以集中人马驱离。也因返回辽南的路程变远,过程中自然可以寻机击杀。几次之后辽南军占不得便宜,自然也就不会再轻易袭扰了。

萧琰仁得此计后觉得很不错,当下将林麒炎推荐到义兄虎军详稳楚思帐下做了幕僚。事实上林麒炎的计谋确实很有效,虽然毕方军的百人小队可以在短期内实现野外生存,但时间长了必须回行营或大城进行补给,尤其是弹药方面的损耗更是如此。因此,拉大相互间的距离无疑是应对偷袭的最好的办法。

加上一旦发现辽南军的踪迹,衔尾追杀中辽军占有一定优势,仅在一个月内毕方军就有三支小队损兵折将。

毕方军是武进的心头肉,如此损失当然是难以接受。辽宁王下令要报复,就由参谋部重新谋划,经军务院批准,毕方军转换了战术,不仅配备了重火力,还补充了辎重营。于是,毕方军由“斩首”彻底转为多营配合对辽军部落进行袭杀,沿着辽南与东京统军司对峙线消灭所有能见得到的辽军兵卒,无论官职大小。

两相交锋间,自然是军械、战力都占优的辽南军占上风,还因为他们正式列装了射程达到三百步的单发步枪,辽军弓箭兵追击过程中再没有了对射的资本。没有步枪,辽军骑兵也尝试使用更远射程的弓箭来应对,无奈兵器自重过大,导致行军速度下降,追击也只能变成了一场损兵折将的呼喝而已。

几个月下来,辽军骑兵每月仍有近百人被火器远距离击伤,但相比之前已经减少了许多。于是,东京统军司再次向北移动,竟然跑到了西北统军司的地盘上,导致了两个统军司的多个部落间因为地盘出现了内讧。最后还是枢密院出面安抚,才将事态稳定下来。

建隆四年初,辽南、辽东很多地方已经再难见到辽人部落和辽军的踪迹了,至少没有大股辽军来主动求死。神机军目前的军力尚不足十万,前出攻击占领更大范围土地也很难守住,所以仍是按兵不动。

辽国的政体不同于中原地区政权,虽有五京皇帝只居住于上京、南京两地且经常变换驻地,随着季节不停迁徙。虽然护卫辽国皇帝的宿卫军通常也只有万人,但飘忽不定的转移让想干场大事的毕方军难以制定明确作战计划,算是一个遗憾。

除了护卫皇室的宿卫军外,渤海军和属国军也是辽军中战力最强的,属于单独编置。渤海军主要屯驻于东京地区,是辽对高丽边防的主力。南京地区也有渤海军数千。朝廷每年签取渤海丁男从军,号称“渤海都”。他们勇敢善战,有“三人渤海当一虎”之誉。不过东京渤海军的指挥权严格操纵在皇帝手中,东京统军司并无调配之权。

建隆四年中,宋朝廷的注意力转向了北汉,随后大将曹彬率军西出做出进攻北汉之势。北汉皇帝刘钧自知不敌,赶紧向父国辽国请援,辽军派出三万骑兵和两万步兵准备援助北汉。宋朝廷枢密院下令辽南军务必牵制辽军主力,不得与北汉合兵。武进倒是对枢密院的命令不太在意,毕竟皇帝老赵的诏命他也要看是否对自己不利才会依诏行事,但是此时确实应该动一动神机军了,两年的操演毕竟要看看效果,八万余军队总是没有战事懈怠了就难以再紧张起来。

于是,辽宁都护府所辖军队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调动。

阳春三月,毕方军全部收拢整备,将作为情报探查撒进东京附近抵近侦查,一边获取军情一边进行刺杀和突袭行动;朱厌军是先锋部队,以多兵种正面对战辽军的步骑主力,金乌紧随其后随时做出火力支援;赢鱼军和夔牛军一部分从水路挺进渤海湾,直进锦州,协助夔牛军一部自辽河直进辽阳府,即是东京。剩余部分夔牛军镇守辽南地,驻扎于辰州附近,既可以督促玄武军坚守高城防御辽军分兵突袭,也可以在必须时提供支援。

其他城防仍由治安司所统领的治安军负责日常秩序维护,尤其是复州城中武进几乎将身边的忠诚亲卫都留下以保护上三院和家眷的安全。

铁军本想随武进出征,但是被武进严令留守,铁卫便作为亲卫团长替代铁军随他出征。虎视眈眈的不止辽国,宋朝廷也在琢磨着如何接收辽南地,此时的大后方是万万不能丢的。

好在前两年的政改、军改,官吏和将领早已换了面貌,辽南地即使面临出征也仍秩序井然。军中也公布了战时条例,对获得三转以上军功的士卒无论出身均赐军中官职,即使伤残归休也会得到官府的优先安置,且因军功获得终生补贴。即便落下残疾或是身死,也会由官府进行抚恤,直至配偶终老或是子女成年。不仅如此,家中若有烈士会高悬匾额,此后再不征税,家属和子女在有生活需要时也会优先厚待。

既然有赏,那便也有罚。对于畏敌退战者,兵卒缉捕后将依罪监禁或枪决,此外还会取消一切从军福利,子嗣三代内不得从军为政。如是将官临战脱逃则斩立决,家属剥夺既有权利;若煽动叛逃,不仅煽动者本人要以车裂行刑,家属还会被逐出辽南地。

战时条例宣读时众将士皆肃穆而立,好战者闻知得功赏赐时都大喜过望,拼了一条命可保家门几代延续,没有什么理由不勇往直前。畏战者听闻处罚之重,也定了心思死战到底,至少还有机会富贵还家,就算死了也给家眷争取了好好生活的资格。

四月初,辽南大军按照战略安排开始运动行军,步骑与辽军在开门岭和开原城外两场大战,除战备消耗较大外人员损失也不过千人。辽军投石机、冲车等笨重军器根本毫无用处,连带着八牛弩都在百余架弹射筒的集火轰炸下成了碳灰。

以往无畏冲锋的大队骑兵在一轮轮的弩车和连弩齐射下成为一场大屠杀。即使有侥幸避过诸多杀器的攻击,冲到了辽军百步内也会被投掷出的会爆炸的铁疙瘩炸翻在地,再被盾牌后的长枪兵一枪刺死。两战过后辽军死伤万余,还有被俘者近六千人,车马辎重被毁大半,剩余一些军辎均被辽南军取得。

城外大战失利,辽军不敢正面与辽南军硬刚,就想据守开原城以逸待劳,再寻机反攻。哪想金乌军中升起五只硕大圆球怪物,待飘飞至城门上时投下大量火器,将守军与城墙一并炸飞、炸塌。而朱厌军中一员着重甲大将突然出阵,带着铁甲亲兵直冲入城,随后步骑大军突入开原,不到两个时辰就清理干净了城中守军和败退的部族军众,开原城便告陷落。而第一个率军入城的将领就是辽宁王武进,他身后跟着的便是铁卫为首的警卫团。

一战过后,辽宁王的战神之名再传,军中称他为武王。而在威名背后却是武进被临时参谋部开会批斗了整整三天,直到写了万余言的深刻检讨并当着全军将领面宣读后才算作罢。武进苦笑,谁让他有好日子不过,非要主张军兵平等呢,他这个辽宁王在军中也不过是一名上将而已,头上还有个军务院呢,委员里还有他爹老武呢。

步骑大步挺近的时候,赢鱼军的舰船已经将渤海湾中的辽军舰艇消灭殆尽。辽军水军以运输舰船居多,就算有些战舰也难敌辽南巨舰之威。当船头刻画巨大狮头的辽宁号、硕大虎头的旅顺号等五艘巨舰出现在锦州海岸时,锦州城里的守军和百姓几乎绝望。

当船上浮起画着恐怖怪兽的侦查热气球时,锦州城派出快马分别奔向东京、上京、大定府报信,言:宋驻南地军中豢养远古巨兽,形似圆球,可升天,犹如古时金乌兽吞吐焰火,夜晚见尤清晰。还有巨舰五艘,其一已远胜我水军大舰十余倍巨,水军百余船皆毁其手。

辽军枢密使雅里斯闻讯大骇,急急向辽璟帝进言,请辽帝速速调回主力防御,否则辽国将临大劫。

一月后,辽军自西撤回,分两部分驻扎于锦州辽阳附近。

随着辽军回防,神机军分批撤回南地,撤退中相互协防丝毫不乱。雅里斯于东京城上见,言:“宋南地之军世间难有匹敌,若夺东京,已倾国之力未可知矣。为今之计若能修同好,方可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