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熠世微尘 > 第10章 书院生活难忘,行商口碑获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章 书院生活难忘,行商口碑获利

如果说范科的青少年时期因为生活的困顿而自卑,也因为未来走向的不明而压抑,那么武进的少年则是充满不安和躁动。他有足以依赖的家庭和生活基础,也有想要努力得到的人生方向,这才让他真正体验到“人在少年时”的快乐。

南平书院如其他官办书院一样,满院除了负责扫洗的中年仆妇外,都是清一水的大小老爷们,蹴鞠就成了书院热门的运动项目。作为伪球迷,武进对蹴鞠本来很有兴趣,但在深入了解规则后又对“古代足球”的刻板和缺乏变化大失所望,尤其对“球员”需要按照固定次序传球后才能射门的古板规则极为不解。

足球的魅力就是每一个参与者能够尽可能地发掘自身特点,在基本规则的框架内以个人和与人协作所产生的集中力量突破对手所设置的层层屏障,最终获得进球。在让人有所发挥并以不确定的结果吸引加入其中的效果中,规则是如此重要,足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规矩不合适就应该想办法改一改”,这种符合现代却不容于现在的想法意外地出现在了武进脑中,生出了套用后世足球规则来改变现在蹴鞠运动的想法。初时这些建议并未得到他人的认同,毕竟几百年的老规矩已深入人心,提出想要改变的意见往往被称作数典忘祖。

武进也想到了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可是这件事他还是想办。原因有二:一是他需要了解书院中的年轻人能否接受新思想和认可设立新规则;二是他需要了解身边的几位好友在关键时刻是不是都能够和他站在同一立场。人的精力有限,他武进再能干也只是一个人,想要成事身边必须要有一批能够拥护他和陪伴他的忠实朋友。

按捺了很久,武进终究还是向书院蹴鞠社提出了改进规则的建议。建议一出蹴鞠社一片哗然,立时便分成了两派。一派可以称作守旧派,认为武进数典忘祖,竟然要修改已经传承百年的蹴鞠规则,是自不量力、哗众取宠;一派则可以称为革新派,认为任何事物都会随时事而变化,连孔孟圣人的学说都有新的解读,为何一个玩意不能尝试修改。两派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将争执提交到了书院通判处。

争吵愈演愈烈,武进的建议短期内不会有结果,但是预想的两个目的倒是达到了。首先,不同意见的争论便确定了古时的书生和后世的学生一样是新鲜思想最容易接受的土壤。其次,武进的好友们无一例外都坚定站在武进一边支持修改规则,连一向谦逊的学长刘蔼也公开支持武进的想法。刘蔼是在书院学习时间最长的一批学子,有着极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不遗余力的公开声援自然让武进轻松不少。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争吵,最终以保守派的初步妥协暂时告一段落,书院版蹴鞠还是有了些眉目。

终于在春夏交替之际,蹴鞠社的一部分成员愿意对新规则进行尝试。于是,球场转到了书院外的一片长三十丈、宽二十五丈的空地上,带有“风流眼”的楼牌球门破天荒地改成了以竹条编织的宽扁“篓门”。篓门长一丈半、高一丈,贴地放置,让进球容易了许多,争夺激烈的场面更加好看。

场上球员由一共十人变为每队十一人,十人争抢和射门,一人戴着絮了羊毛的彘皮手套看守球门。新规则对颠球、不落地传球等有技术含量的动作没有太高要求,球员间可以自由传球和射门,让没有足够技巧的学子也能够参与。

武进万没想到,几次尝试后,竟有不少之前反对修改规则的守旧派学子也想参与进来,将本来小众的蹴鞠渐渐变成了风靡于书院的大众运动。几次试赛后,新规则竟被众学子认可,最后连几位稍年轻些的先生也忍不住要下场踢上几脚。

尽管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几个顽固的守旧派仍然坚持反对,其中便有武进初入学院时找麻烦的赵元,他从来都不是蹴鞠社的成员,之所以坚持反对纯粹就是针对武进而已。守旧派在理论上败了却不死心,利用破坏球场、球门或是偷走蹴鞠球等下三滥的手段对蹴鞠活动加以破坏。最终,参与破坏几人被院判亲自警告,灰溜溜地告假躲回家去了。

武进听说此事后不仅哑然失笑,他想不明白这几人为何如此糊涂。球场或是设备都是学院提供,搞破坏对他而言什么影响都没有,反倒是让学院有所损失,不被院判训斥才怪了。看来阴谋只能藏于暗处,阳谋才能见光得彰。

唐朝的足球已经很像后世的足球,既有填充米糠的,也有充气的。学院并不富裕,不能给学子们提供造价很高的充气球,只有米糠球可用。但是米糠球重量较大,不但带球速度起不来,射门时势大力沉还容易导致守门员受伤。

为了更好进行新蹴鞠运动,用得上充气足球,武进组织同窗们进行“众筹”。费用齐备后请集市上的屠户留下外形近圆的完好猪尿泡,用药水泡了做成内胆。又找皮匠用熟牛皮裁剪成八片瓜皮型外皮,内里还缝了一层熟软结实的麻布做缓冲垫。做好的新球踢起来的感觉已经有些接近现代的足球,轻巧又有弹性,深得大家珍惜。

足球有了,球服也要统一才好。书院里平时踢球是什么样的服装都有,宽袍博袖也常见,颜色上也是花花绿绿的,眼花缭乱间认不出队友在哪里。这时的专业球服样式也啰嗦,不但得穿好几层,竟然还是褂子式样,踢球时还要时不时地撩起衣服下摆。武进等人找裁缝铺制作了一身贴身短打队服,还在膝、踝、肘、腕等容易蹭破的部位分别缝上了软、硬猪皮。新球服一经面世便吸引了好球之人的注意,只不长时间便风靡球场。

一边熟悉规则一边置办器材,待一切都齐备,武进和同舍弟兄们下场踢球时把“密训”的帽子戏法使了个够,在一段时间里过足了前锋进球的瘾。

好景不长,只个把月后,几名“明星球员”便被其他同窗半规劝、半胁迫地转去做了裁判或是边裁。面上理由是对规则最了解,是裁判的不二人选,实际上就是已经受不了几人长期出风头。几人一边感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边只能悻悻地举着小旗子在场边跑来跑去。可气的是裁判不但还没了队服,还穿一身黑像乌鸦一样呱呱地吹竹哨子,更招人烦了。

自新蹴鞠流行之后,每到休沐日,书院便有了蹴鞠社组织的对抗赛。一干人等穿着后背绣着“学”、“师”、“役”字样样式统一,色彩不同的球服,大呼小叫地在学院小场地里踢球。球场上热闹,球场周围也常坐着书院领导、年长夫子和学子家长观战。有百姓听说书院里有“蹴鞠戏”可看,闲暇时也携着老幼来看热闹。每月书院休沐这一日本就不闭门,现在更是人群熙攘像赶集一般。

注意到人流增加,武进向书院建议在球场附近设立一些固定摊位,招一些声誉良好的小商贩摆摊经营,书院则收取场地费。当然他也是无利不起早,书院有钱最好也赞助下蹴鞠社,用来改善球场条件。几次球赛过后,更多小商贩也慕名而来,最终导致摊位租金连翻了几个跟头。

随着书院休沐日渐有发展成集市的趋势且难以有效管理,书院高层研究后考虑暂停球赛。学子们可不想没有球踢,集体合计之后便向书院进言,建议将球场迁到距离书院不远处的另一处平地上,既不耽误球赛,也不影响书院的安全。

在可观的利益面前人总是可以发挥出远超平常的积极性,书院也不例外。只隔了一个休沐日,距离书院几百米外的一处空地上便有了粗砂石铺就的新球场,连集市也一并规划出来。江陵府衙听说此事也派出了几个闲散衙役来此值守,说是维护秩序,其实就是来坐地分钱的。

自此后,书院每月都能有一笔大进项,虽说要与府衙平分收益,但对苦于经费不足的书院仍是可以解渴。山长和院判已年老变弯的腰杆也因为有了钱而挺直不少,武进则因设立收费集市的建议成了院领导面前的“小红人”,经常蹭吃夫子们的小灶饭食也被默许。

武进不是爱出头的人,但也是平凡人,也像其他学子一样想请父母来书院看球赛。本想下场进几个球挣个脸面,刚提出想法就被众人一口回绝:你个做裁判的下场踢什么球!手扶着额头,搓着牙花子都没想明白怎么在一手参与建立的新蹴鞠运动里混成了今天这样。

不下场便不下场吧,做主裁判也可以,定是要给那几个带头反对的学子都各来一张黄牌。果不其然又被群反了,最终只能在场边跑来跑去举着小旗子做边裁。人比人是气死人,武进就算成了边裁也比蹲在一旁满手黑墨在牌子上写比分的王象强多了,他不是更悲壮。

虽只做了边裁,特意前来观战的进妈还是骄傲地拉着周围的妇人介绍他的宝贝儿子如何威武,把武进一张老脸臊得红里透紫。梅儿竟然也随着来了,遮着面纱的精致面孔只是轮廓也美得不可方物。梅儿显然不是来看球的,只盯着在场边奔跑举旗的武进,眼神里充满了爱慕。

书院生活总是回忆中极为美好的一部分,让人陶醉和想念,无论古今。这里远离社会的勾心斗角和悲悯苦难,所以被后人称作象牙塔,武进沉溺于其中无比享受。多年后,当同舍几人围坐在茶桌旁共同回忆起书院生活,都认为是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那时没有担忧、争斗、算计、冒险,有的只是最单纯的友情和最纯粹的快乐。

一个人的精力太过有限,武进不可能有足够精力在学业、武技、生意上都同时做好,就算再加上一个武进也不成。除了书院进学还要坚持锻体,更要惦记自己的几样买卖,每逢休沐时总是免不了要去看一看。现在还真不能做撒手掌柜,几项生意的营收虽不错,但很有限的技术门槛很难维持长久盈利。尽管目前没有有力的竞争对手,不代表一段时间后不会出现。从目前的情况分析,适度积累规模和品牌影响可以尽量延长这两项生意的存续,争取多赚上两年。

想要做到这些,武进需要很多值得信任的人来帮他,尤其是生意上的操持。这点上看武进或者是范科很幸运生活在江陵,这个中原地区最为平和、稳定的地区。恰好他又进了书院,在最合适的年龄里结交了最容成为交心好友的几位同窗。

王象和张奇在不知武进和王德生是东家的情况下“被介绍”成为了进出账目的管账,分担了出入账和销售督查的职责。至于为何不让两人知情,后边自会提到。武家仆役姜六郎和匠户陆七分管煤、炉两间工坊,通过两个多月的观察,姜六郎和陆七都是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尽管值得信任,武进还是要定期核查进出账目,这是东家的权利绝不能放松。

除账目外,生意的关键节点上几人还明确了规程加以控制:

进料上,石炭、铁矿石则由王德生家负责采购,但都要在六郎和陆七验货合格后,王象审核无误、录入账目后才会付款,且过程中均采用流程单逐一签押。

出货上,出坊整件商品要有合格证,其上标注生产者、核验者;即使是小件散货也要逐一打上工坊标识以区分品牌,为以后质保提供依据。

定价上,除需定制的货品价格可以由代销处自行确定外,蜂窝煤和已经固定款式铁炉都实行统一定价,避免“黄牛”从中赚取差价,也有利于扩大一般百姓购买需求占有市场。

销售上江陵和周边由六郎舅父代理,其他地区则交由王家运营。出货前最重要的程序是张奇对每笔定金和契书的核实,无误发出定制单后两坊才会制作。

全部生意都与王家合作,其实是基于对王德生的信任,当然也因为王德生注定是王家的下任家主。而通过与武进的合作,王德生未来的家主位置会更稳固。股权上的合作既是两个好朋友情谊的延伸,也是武、王两家的双赢方案,所以武进更放心地将江陵以外地区的全部生意予以委托。

两家的合作当然不会局限于销售,就蜂窝煤和铁炉制作方面也做了一些谋划。现在周边地区虽然有需求,但物料、成品的运送成本很高,途中的安全性也很难保证,最好是划定区域分别建坊。只是目前缺少有制作经验的匠人是外地建坊的最大阻碍,这就需要姜六郎和陆七花费一些时日考察和教出些值得信任的学徒后才可行,起码要等今年秋冬销售旺季过后再考虑。

在初步制定的销售策略和严格管理下,结果果然如武进所料。蜂窝煤一经面世销售火爆,连带商用便携炉一并大量出货。虽有其他商家积极仿制,但使用效果上都不如姜记,加上姜记前期存储的大量成品和低成本、薄利润的经营策略,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仿制品越来越少,姜记炭团占据了市场上绝大多数份额。存货销售至八成左右,姜记接洽大石炭商批量购进散碎石炭,还通过签订大宗契书进一步压低了购入价格,在售价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略有增加。

煤售卖得好,炉子必定随之向好。原本担忧售卖的陆七现在根本忙得没有时间想这些,不说固定款的炉子,只是定制的他带着两个学徒都忙不过来。为了增加高端品质,甚至工坊还请来了一位金银匠户,将鎏金镀银的定制款火炉在士族、富户中卖成了爆款,这是学长刘蔼的功劳。

两个工坊规模一扩再扩,足足比刚建成时扩大了一倍有余。要是对比当时普遍“前店后厂”的小规模型生产模式,差不多可以叫做产业集群了。

在石炭大量销售后也产生了一个很不好的问题,就是煤渣的处理。蜂窝煤大量使用后,烧剩的煤渣越来越多,尤其是城里没有固定倾倒的地点。居民们平时会随手倒入城里的水渠,但是倒入太多后河道较窄的地方便形成了淤堵。官府当然不会出钱、出人解决问题,而是找到了姜记和陆记要求出钱解决。

武进知道后与两位掌柜商定了三件事:第一是花钱雇人清淤,疏通河道时顺便在河边种些花树美化环境,堵住悠悠众口。第二是以后运煤车除送货外还要免费回收和运送烧剩的煤渣出城。前期回收时在煤价上让一分利,鼓励民众主动交还煤灰,等形成更习惯后就不再付钱收灰。第三是再建立一个水泥坊,将煤渣回炉重炼,烧制石灰。要是能烧出琉璃那就更好,还有更多赚头。两人听前两句正为花钱挠头,听到后一句眼睛顿时闪光,这不是又一项生意来了么!

财富所带来的魔力再次展现,只用了两个月,水泥坊便按照武进的设计和要求建好了,大家又多了一门生意。但是武进这次却将生意的管理权让给了未来岳父家,让在家闲着无事的表亲大舅哥做了掌柜。当然,武家仍然占着六成的份子,邻舍好友杜明则去当了管账,帮东家控制进出账款。

当很多账册需要核验的时候,武进又开始苦恼了,现在的流水记账法账目太乱,远不是后世财物营收几张表格就可以清楚的。为了明确账目,也为了不太挨累,武进以“大管事”的假身份又给几个管账的好友进行了记账方面的严格培训,着重教会了借贷记账法的规则,要求以后所有账目必须符合“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此后,各项账目逐渐变得很清晰,每月查账时也能轻松些了。武进心里好怀念那个名叫计算机的设备和无所不通的互联网。

至于产品的质量监督方面,武进信任六郎和陆七。再说煤、炉有没有问题打饭时直接问问书院的厨子也便清楚了,就是几句话的事。

两个多月间工坊上也发生了不少事情,姜六郎和陆七的处理武进和王德生也算满意。雇佣的难民大多数都留下了,不仅在工坊附近给搭建了简易住房,工钱也与城内伙计相当,大家都很满意。对于不能做工或者做不好的,武进也叮嘱几位掌柜定时资助粮食,不能因此坏了自己的良善名声。

虽然善名在外,但是也因此有了更大负担,既有官府直接押送来的难民被要求安置,也有听说后自行前来的。可是武家的工坊用人也是有数的,毕竟不能做到人人都有工作。考虑再三后,武进请王德生与家中联系,将无法安置的人介绍到王家新建的工坊里做工。但当着官差的面声明只是好心介绍做工,行不行要双方自行决断。

前世生活在安定团结、人人平等的新社会,即使是平凡人也可以在远离危险的前提下找到成功的契机。可现在不是以后,今生不是前世,听起来有些绕口,却是实在话。久不历战争的南平,也饱尝着世态炎凉,人心思危、善恶不明的社会风气普遍存在。

武进的心智并不是少年人,平时除了必要礼节与其他年轻学子来往不算多,更不愿意去坊间厮混。又半年过去,除了接触比较多的先生和要好的几人外,其他人对武进的了解并不算太多。熟识的先生对他都有沉稳有余、少年老成或类似的评价,武进也不去想意思褒贬,只是埋头苦读“瘸腿”的经史子集。

转眼间夏日已过,立秋后天气渐凉,煤和炉的生意更加红火,姜记和陆记的名声已经传出南平封界。武进虽然已经成了小富翁,却从不挑拣衣食,仍与同舍几人同吃同住。进妈常惦记他,但作为官妇又不好常抛头露面,所以每隔几日便会让姜家五郎(姜六郎兄长)带着吃、穿等物来看武进。

距离上次五郎来书院已经过去了五、六天,武进估算着这一两日他便会来,便将换洗衣物打包,准备捎回去浆洗。不是武进人懒,而是书院真的没有洗衣服务,去小溪流洗衣也只能靠用棒槌敲打,那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活计。为了节省时间继续攻读经史,他也只能这样放懒。

五郎果然如预计的时间来了书院,带来了换洗衣物和进妈亲手做的肉干、蜜饯等好多吃食。武进不好吃穿,倒想让五郎随着他走一趟集市,帮他买些需要的东西。从书院到东市不近,紧赶慢赶还是走了一个多时辰才到。

宁愿花时间折腾这么远,是因为武进要买一些文具送给同舍的王象和张奇。两人家境苦寒,虽然武家安排的兼职也有不少薪俸,但近期两人连文具都要向他和王德生借用。考虑到最近米粮涨价不少,估计他们是将赚到的钱全都寄回家里补贴家用了。武进不忍看两人借用时的尴尬表情,想买了偷偷送给他们。

另外,他还想去瞧瞧五郎舅舅那的代销情况,如果需要增些人手,他想让王象和张奇转去那管理账目。毕竟工坊太远往返不易,两人在这上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长期下去会影响到学业。武进不是没有钱,但是直接送钱给二人怕被认为是可怜或者羞辱,他越是珍重这份情谊便对此越加小心谨慎。在王象、张奇不知道武进和王德生是东家的情况下在工坊兼职,就是为了解决他们经济上的窘况,让他们可以继续完成学业。

别人送人东西至少要挑些质量不错的,武进却不一样,他只能挑选比较便宜的。可就算便宜些的文具价格也比之前高了很多,而且质量差得让人咂舌。书信纸里的草梗都能看见;普通墨块新的已经满布细密裂纹;毛笔更加夸张,已经分不清是狼毫或羊毫,可能叫杂毫才对。

尽管并不在乎价钱,武进还是问了和五郎比较熟的文华铺掌柜,为何文具价格会涨这么多?掌柜的一脸无奈,说他也是从上家拿货,本钱涨他也不能亏本售卖。别看现在的价格高了,但其实还不如以前价低时赚得多。上家是谁不好问,掌柜不主动说问了就是失礼。

挑拣了一下,价格低的品质实在看不下眼,也拿不出手,最终还是买了些质量过得去的。反正王、张那两位最近几天也没到集市上去过,便说遇到清货降价或许能蒙过去。离开文华铺,武进嘱咐五郎找机会打听下文具行当是哪家士族的买卖,他有心要了解一下。

两人穿过一条街就到了煤、炉的销售铺面,并没有人进出,一进铺子便看到了正在柜台后拿着账本像在盘账的五郎舅父。五郎叫了两声舅父却没有反应,走近了看才知道舅父在打着盹。武进皱了皱眉,五郎赶紧拍了一下舅父的肩膀叫醒。

五郎舅父姓金,大名叫金焕,之前原是做石器买卖的,就是售卖石臼、石磨、石椿等用石头研磨的大件器具。这两年随着打仗,对民间的铁器不再严管,就逐渐多了起来。石器的耐用性远不如铁器,慢慢就被取代了,正愁着如何找门新营生的时候,六郎找他寻人为武家建工坊。原想是妹夫主家的事自己尽力就行,不想少主家对他介绍去的工头非常满意,竟然将蜂窝煤和铁炉的销售生意都交他打理,正好补了缺。

金舅父被五郎拍醒,睁眼看是五侄子有点不乐意,不耐烦说:“叫什么叫,我又没死……”余下的话还没出口就看见少主家站在门口,忙不迭起身告罪,让出座位请少主家坐下。

“金舅父,您是长辈,还是您坐。”武进话说得客气,但是语气多少有些冷。金舅舅心里不禁一凛,这可是给饭碗的主家,他哪敢得罪一分半点。

“少主家面前金某可不敢称作长辈。您今天怎么不在书院进学呢?”金舅父恭敬地搬过椅子,主动搭起话来。

“哦,来集市买点文具,也顺便来看看你这售卖情形如何。”武进站着说话,还是没坐。

“咱家买卖一直不错,整个市集只要是用煤的都是咱家的老客,不用上门招呼,定期送货结款就可以了。就是新来的商户,要用煤、炉也是主动来铺子里订购,谁让咱姜家煤、陆家炉名声在外呢。”金舅父确实是老销售,几句话便将铺子没人登门的原因说清楚了。

“炉子现在销路不好?账上来看还可以呀?”

“还算不错,但是量确实不如以前了,最近价格涨了所以营收总体还不错。咱陆家炉的质量好,用上几年都不坏,所以平价炉销量越来越少,每年最多就换几节烟囱。烟囱这东西不光咱家有,其他家更便宜,尤其是集市南头钱三家的最便宜。倒是定制炉还不错,尤其是青铜炉、花锦炉、金银炉的订货一直没断过,但也多是外地订货。”武进虽然把外地销售放给了王家来操作,但是定制货还是由陆七的精品坊来做,毕竟定制都是冲着精品二字来的,必须把握好制作细节。

“钱三呀?他家除了铁皮制品还卖什么?”

“前一阵还想仿陆家炉,结果都砸手里了。他家炉子老是出问题,烧不了多久就裂开了,退了几次货以后再便宜也没人愿意买了。”

“嗯,料算中的事。”

“少主家必是英明决断!”

“金舅父,你也是长辈,这么说话我就应答不上了。”

“实话,真是实话!”

“这次来还有点事,我想把原来在工坊的几位管账放在你这,可行?”

“少主家说的哪里话,您说行就一定行!谁敢不同意舅父锤他!”

“你看,又这么说话。那行,就这么定下了。这样你这的销售账就不用送去工坊了,但是那两个跑腿的伙计还是要定期去工坊调账的,时间您提前再叮嘱下。”

“少主家放心。舅父记得书院晌午是没有饭食的,我让伙计去叫两个菜,就在后堂吃些吧?回了自己的买卖,我这当舅父的哪能让你饿着回去。”

“别说,还真是有些饿了。最近同窗们都清苦,我都不好偷食鸡卵了。”

“哎!这可不行,正是壮苗的时候,可不敢亏了身子。舅父亲自去置办,你在后堂歇会就好。”

“金舅父,一汤一饭足以,不可浪费啊!”

“太清苦了,哪行!舅父出钱,你宽宽吃就好。”

……

武进受到了金舅父殷勤接待,只是一菜一汤一饭也算是吃了个沟满壕平,这几天在书院是太清苦了。看舅父不大自然的表情,也确实需要让人来查查账目。

两人告辞出了门,说着话便要折返回书院,却见街上一阵混乱。武进不好热闹,五郎却想去看一看,武进便也由得他去凑热闹,自己在旁边的酒酿摊上要了一碗加了冰的甜酒解渴。

刚喝了半碗甜酒便听到有孩童的哭叫声,哭声凄厉如撕心裂肺。五郎也回来了,一脸的晦气。武进问他看到了什么,五郎说:“又是那赵家和朱家的纨绔欺负流民,看妇人有些姿色便要抢了去,还打倒了妇人的夫家,满脸是血倒地不知死活。妇人的两个孩子哭叫,竟还被纨绔家仆用棍棒殴打,简直不是人。”

“那你看了就回来了?”

“我又能怎样,上去最多也会被一起殴打。”

“咳,你这体格也是。围观的人不少,就没有帮衬一下的?”

“这个世道,谁愿意管不关自家的事情,再说也不敢管。”

听着五郎的话武进心里不舒服,嚯地站起身向传来哭叫和喝骂声音的方向走去。

“少郎君,你可不要去啊!”五郎了解武进性格,在身后焦急喊着,还跑过来拉他。

武进没有答话,自顾自走着,越走越快,脸上的暴戾之色渐显。

拨开人群,武进便看见两个家仆挥着手里的木棒打在两个大约五六岁的孩童身上。武进正想走过去一脚踢翻一个,却已经有人比他早几步出手。不,还出脚了。那人是个身材魁梧的壮汉,只一拳一脚便将两个行凶之人踢倒。武进认为此人应该是深谙武道,若只是平常一两下拳脚万不至于将人打倒又失去反应。

大汉将两个孩童拉到了自己身后,冷冷地盯着其他几个纨绔看着。

武进扫了一眼倒在地上的两个家伙乐了,那两人一个脸上一道伤疤,一个歪着下巴。

“要是没记错还有一个手腕上有疤的,不会还是那几个杂碎吧。”武进想。

视线在对面几人手腕上搜寻,果然没让他失望,其中一人手腕上有一条十分醒目的伤疤,身后两人挟制一个有些姿色的妇人。见他旁侧挨着的一个长得尖嘴猴腮的人,更加证实了就是上元节遇到的那几号混蛋。那猴样人不是上次被武进暴揍的赵寺又能是谁。

“姓铁的,又是你!上次的帐爷还没和你算,今天正好!”猴样人一手叉腰,一手持着一柄短刀叫嚣,他的一只脚还踏在一个倒地男子身上。

“来呀,爷今天就和你算算账。不过是再揍你一次,没什么大不了。上次要不是爷手下留情,你早死得挺挺的了。是不是啊,赵纨绔?”

“你!”

“最好别骂人,你敢骂我就敢给你打回去。劝你赶紧走,我那几个兄弟去买酒快回来了,爷我可劝不住。”大汉干脆换了一副不耐烦的表情,眯起眼睛看着赵寺。

“你唬我!”

“听说你刚做了王府护卫,这还没几天就惹祸,你说你老爹会不会很麻烦?”大汉指着被打倒在地的难民说。

“哼。爷怎么说也是官兵,犯不着和你较劲。走!”看着吓得腿都哆嗦的家仆,赵寺也觉得心里发虚想开溜。

“叫你的狗腿子把那个妇人放了,还有脚底下的那个是我家新雇的伙计,打伤了不能做工要你赔钱。”武进突然瞪大眼睛插话,吓得赵寺一哆嗦,不自觉就挪开了踏在汉子身上的脚,看清是武进又接着后退了两步。

武进见赵寺没有走,便从身旁一个担夫手里抢过了一根扁担,斜搭在肩膀上走向赵寺。

“好哇,小爷就让你们再长回记性。”武进向前走了两步,和魁梧大汉站并排站立。

“走!走!”声音未落,赵寺已经喊着转身出了跑人圈,另一个纨绔和剩下的两个仆役跟着便跑,连躺在地上不动的那两人都不管了。

武进见几人跑远,把扁担递还给担夫道了声谢,又扶着倒地汉子坐了起来,搀起趴跪地上磕头的妇人。

“这位大嫂快起来,你扶着夫君随五郎就近找医者去瞧瞧罢,看着伤得不轻。看病花费不用担心,我自会处理。”武进说。

妇人还在迟疑,五郎已经走了过来,帮妇人扶起汉子向路口一家挂着医馆招牌的小楼走去。武进给两个孩子拍拍身上的尘土,看没有受伤便让他们也跟着一起去了。

“请问好汉尊姓大名?”武进转身向见义勇为大汉施礼。

“我姓铁,打铁的。少郎君识得这些凶徒?”

“我和他们有缘。上元节时这几个纨绔在酒馆行凶,被我揍过。”

“哈哈,少郎君可知这几人是士家子弟?不怕报复?”

“真给士家子弟丢脸,让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也是士家子弟了。”

“哦?我说怎么他们跑掉了,看来是怕了你。”

“好汉可别误会,我是书院学生,可不是纨绔。小弟姓武,从来只做善事。”

“我看士家子就没有什么分别,希望武老弟能与他们不同吧。”

“人声名在外,是好是坏一问便知。倒是铁大哥身手不凡,让小弟倾慕,不知能否结交?”

“你我本属不同,铁某一阶草命不敢高攀。在此别过,后会有期!”

“唉,那便后会有期!”

壮汉施礼后便走了,留下武进倒有些怅然若失。他很欣赏这样的汉子,尤其是身上有功夫,他一直都想结交一些。汉子最后施的礼还是军礼,想必他以前或许还是从军之人。既然知道姓什么,也知道是打铁的,想来打听到也不会太难。今日也不必纠缠,等以后找到再拜访便是了。

事了,武进也走过冷漠人群,向着医馆方向去了。

“这后生是谁?敢惹赵家?”本来鸦雀无声围在周围看热闹的人此时倒是开口议论起来。

“看衣着像是书院的学子,怕也是官家子弟。”一人说。

“难怪,老百姓谁敢惹赵家。”被抢扁担的挑夫说。

“这个世道,人不如狗呀!”离着最近的酒馆老板说。

“少说几句,小心祸从口出。”旁边当铺的老先生提醒他。

“是了是了,一时没留神。”老板脸色慌张,向老先生拱手。

围观人七嘴八舌的议论武进懒得听,找到最近的那家医馆走了进去。那一家难民和五郎都在,正在给汉子查体的老医者武进还认识,以前他可是遍历城中名医的。

向老医者施礼又问了汉子的情况,还好没有大碍,只是头撞在地上磕破皮出了些血,再就是头还晕。倒是两个孩童身上被棍棒抽打出了横七竖八的不少血痕,涂抹药膏时疼得一缩一缩的实在招人可怜。

吩咐五郎去交诊费后再找辆蓬车带这一家去煤坊,让六郎安排他们暂时先住下。要是愿意做工就尽量安排,不愿意就住几天,等恢复好了给些盘缠自行离去就好。

五郎应喏去办了。

医者给汉子头上止了血又敷药、缠了药布。待清醒后,汉子拉着妇人和孩子向着武进跪下,惊得武进赶紧去扶。汉子应该是不善言辞,只是硬坚持着给武进磕了头才愿意起来。

“兄长是哪里人?来江陵是投亲吗?我刚才一时疏忽没有问清楚就安排了,勿怪啊。”

“恩人,小民原是易州蔚县人,名叫褚六甲,原是爆竹匠人。辽人占了县城,失了活路才流落到这投亲。亲戚两年前去了南唐,我又没有别的本事只能流落,遇了今天祸事。现下身无分文,也还不起诊费,只能磕头谢恩。”汉子说完还要再跪地磕头,被武进扶住。

“既然无处可去那就先去煤坊吧,先住几天,愿意干活就留下,不愿养好伤再走。煤坊里不少都是流民,有饱饭吃也有工钱拿,你们放心。煤坊在城外,一会五郎雇车载你们去,尽管放心安置。兄长可识字?”

“认得一些,以前上过两年私塾。”

“那就先安顿下来,有本事以后总有用得上的时候。就不要再跪了,快让大嫂和孩儿也起来,赶紧收拾一下。大嫂最好拿布巾将面遮起,免得途中再遇歹人。”

武进又找医者多抓了几副药,让他们带着坐上车由五郎带着去了煤坊,自己则循路回了书院。这一天心绪不宁,总觉得心里有什么一直堵得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