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万界从魔法少女小圆世界开始 > 第五章 杀妹证道什么的,抱歉我不是古月方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五章 杀妹证道什么的,抱歉我不是古月方源

“怎么?这么害怕我?”,肖涯看着扭捏道少女,想了想,也是正常,,“是因为我的契约?邪恶?抱歉啊,毕竟我最初的力量是邪神仪式呢。契约是“母亲”的赏赐,深渊里我这种算好的了。”

“没…没有,不敢…主人不要生气。”,菲娜·法姆·阿修莱特有些慌乱,随后看着他说些她听不懂的话,不过还是有些好奇,于是樱唇轻启,问道,“主人你说仪式?那是什么?”

“安啦,这么怕我?我又不是【极道毁灭】里的主角,啧,你这么可爱,虽然灵魂有些瑕疵,不过你作为美丽的宝石来说,值得收藏呢。”

肖涯随后想起古早的小说。

极道毁灭,讲述一个主角得到宇宙之心后,走向邪恶,毁灭道路、危害社会、对抗国家、对抗世界的故事。

假如你突然得到了可以打破宇宙平衡的至高无上之力你会怎么样?

是做一个行侠仗义救国救民的好人?

还是肆意地放纵自我的欲望,将内心深处最黑暗的一面爆发出来?

以前不敢想的,不敢做的,是不是都敢想、都敢做了?

一般来讲,后者变为现实的可能性大很多。

不过在YY小说里,前者又似乎多一些。

这本书,说的就是一个得到强大力量后走向邪恶毁灭道路、危害社会、对抗国家、对抗世界的人的故事!

呵呵呵,肖涯最终没有成为极道毁灭者,宇宙那么璀璨,生命那么脆弱,美少女那么让人怜惜,世界还是精彩的呢。

作为“神”的他来说,现在不会干涉万花筒宇宙的任何决定,发展科技就科技,发展宗教就宗教,发展神秘就继续神秘。

阿库娅的教义肖涯不敢苟同,只是不想她随着信仰破灭,跌落神坛罢了。

说到底阿库娅也只是“裁决系统”的打工人,明明是神袛却要接引凡人,哪有自己万花筒神使那么自由自在,逍遥快活。

说到底他一般不是很在意身体的交合,主要是灵魂深刻的欣赏,现在为止,上本垒的女性也不过五指之数。

巴麻美,安娜,菲娜·法姆·阿修莱特,汉娜·艾特,这都是她们惹急了自己。

试问,若是作为穿越者,被人枪口指着,谁能原谅拿枪的人?

当然晓美焰除外,至少来说,他还是没有晓美焰那种“执着”,这种执着明明是儒释道所摒弃的,所要斩灭的。

可是人若是没有念?(执念)

那么人现在还是单细胞动物,不不不不,甚至还是粒子,不不不,或许更小,夸克?

也不是,可能比夸克还小呢。

夸克更低?

肖涯想了想,自己作为“神袛”,也没能感受到更小的物质,除了高级能量以太粒子,和不可观测的“因果”,他实在无法想象“小”的极限。

最终难道是所谓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吗?

哪样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那样根本就是无意义的。

可是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若有轮回,我想,今世的庄子一定是棵瘦小的树,就活在我们周围,叶片是他眼睛,花瓣是他的嘴唇。

冬天,他闭上眼睛,沉沉睡下,做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心疼的梦;到了春天,他从白马飞行的梦里醒来,看着世人,看着世界。他想说话,但没有风,发不出声音。

世人对《养生主》存在太多的误解,庄子被当成了一个非常消极的唯心主义者,其实他对尘世已有了种决绝。

庄子的决绝早在《逍遥游》中就有体现:生命长短,两事物之间没有可比性。

使命不同,生命价值不同,它们之间的称谓也不同。朝生暮死的菌类与不知春秋的寒蝉的一生被称为“小年“,五百岁的灵龟与八千岁的椿树的一生被称为“大年“。

“小年“不会明白“大年“所面对的苦恼,所以它们之间的比较毫无意义,庄子思想中所体现的正是对这种比较的拒绝,而不是对它们存在价值的忽视。

无论“大年“还是“小年“,它们都息息相关,构成世界。

于是庄子提出了“养生“一说。所谓养生,简单点说,就是让生命良好地延续下去,精神饱满地行使世间职责。

为了“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提出了“决绝“之道。

首先是对无尽欲望的决绝。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在很多版本的译文里,此句的翻译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怎么能不窘困呢?如果已经窘困了,还要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是十分危险的!

初读此文,对庄子的话很疑惑,看了好几个版本的翻译之后,更疑惑了。

我一直坚信庄子不会消极地劝说别人不去求知,历来对他如此理解是有误的。

于是,我试着对这段原文重新理解。“知“在古文里是知识、才智的意思,这么来看,原版本的翻译仿佛无可厚非,但这真的是庄子本意吗?

如果“知“指的是才智,有才智的人理应受人尊敬,那么,“知“是否可以理解成功名或者知名度?这样一来,这句话就应理解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名度(功名)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功名,怎么能不窘困呢?

乍一看,这般翻译还行,至少不消极了,但仔细推敲,还是欠妥。

我一直斟酌开篇首句的意思,想过无数个解释方法,一个个都被自己推翻了。

我应该更谨慎点,因为一个好的解释不仅是为了给庄子平反,更重要的是,要让现代人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教诲。

《养生主》的内核是“顺应自然“,那么这个“知“是否指的是人的盲点呢?

也就是先天缺乏却又为人苦苦追求的那部分才能?这么一来,这句话就可理解成:人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个人本身欠缺的才华。

细细分析后发现还是不对。

在我不知第几次重读《养生主》开篇后,我终于得到了更为恰当的解释。

“知“在此处依然指的是知识,才智,但在翻译时这个“知“被引申了,它不是指知识本身,而是指人对知识的欲望。

所以,《养生主》首句最精确的理解应该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欲望,怎么会不窘困呢?

如果已经感觉窘困了,还要继续沉迷,那是相当危险的。

也正因为“欲望“的驱使,人的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制,欲念是产生怨恨的根源。

庄子赶紧敲了警钟:“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如果不注意控制欲望,做了善事就贪图赞赏,那么,做了恶事就必定要面对刑戮了。

人应该跟欲望保持距离,要谨慎小心,从个人原则上不犯错误,保卫自身,保全天性,赡养父母(原译:不给父母留下忧患),终享天年。

拒绝了自身的欲望后,有长远目光的庄子又提出了对人间险恶的决绝。

有时候你本人不犯错,但难免碰到天灾人祸,防犯之心不可无。寓言家庄子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解牛“这个典故已被后人广为流传,但由于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误解与对其哲学价值的忽视,其意义至今还停留在很大众的解释中,更多人看到的是其中“熟能生巧“的含义,但如果你只知此含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真正的“庖丁解牛“是这样的:优秀的厨师为了把肉从牛身上割下来,一年换一把刀;普通的厨师为了把牛的骨肉分离,死命地砍骨头,他们一月换一把刀;而一个姓丁的厨师,他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但他的刀依然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刀保护得好,只因他会钻空子,他的刀在骨节间的空隙处落手,尽可能少地与牛骨硬碰硬。

由此可见,同样的刀在不同厨师手中的寿命是不同。

庖丁解牛不是为了告诉我们如何熟练去操作某件事,而是为了指明一个道理:人在社会中就跟刀一样,而那些社会上的是非、那些故意伤害你的阴谋诡计就是牛骨,你冷静沉着的心智就是掌刀的厨师。

庄子对人间险恶的估算是精确的,所谓决绝不是叫你做鸵鸟自欺欺人,而是告诉你要灵活地跟身边的人玩游戏。

敌暗我明,不要正面冲突,要学会适当的躲避,并能恰如其分地攻击敌人。

庄子最后的决绝是对生命所获、所失的决绝,是对生与死的决绝。

相信生活会有最好的给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从小就只有一只脚的右师大,并不自卑难过,他很坦然地对公文轩说:“这就是老天爷给我的,我不怨别人。“

接受上天的给予,无论好坏美丑,都应该感谢。庄子在这里写到了接受的快感。

接受上天的赠予是快乐的。

面对上天给予你的本能、秉性,你要好好享受。

珍惜现在,努力生活,远比什么都不做、怨天尤人、做一个个白日梦要好。

对于已经失去的也不要太怜惜了,这对继续生活的人没有任何价值。

右师大不会盼望上天重新送他一只新脚,也不会牵挂还没出现就已失去的空脚。

这个例子庄子用得很精准,若是换成曾经双脚健全的人现在只剩一只脚,那么关于得失的决绝庄子怎么说都是理亏的。

庄子要把“失“写成彻头彻尾的“失“,从一开始就没有过的“失“。

失去身上某样东西不算什么,为了把决绝推向另一个极致,庄子说到了对死者的决绝。

死去的人跟逝去的爱情一般,曾经甜蜜的恋人如今已没感觉,不会为对方开心而喜,也不会为对方难过而悲。

所以对于死去的人也别哭了。

从这一点看,我们不难发现庄子的养生思想与老子不同。老子求长生,庄子求忘死。

老子以谷神(元气)迟迟挥之不去为生,而庄子则以自然而生。在庄子的眼中,死应包含在生的过程里,是生命的最后一段旅途;生、老、病、死,这是上天的公平给予,正是这四个环节构成了伟大的生命。

因此,在我们暮年之际看看周围的世界,总有依恋不舍,总有很多想做的事没做,很多心愿没完成。

我们是如此悲凉,如此可怜。然而,想想我们身边的那些树吧,因为不曾拥有,所以欲望空空、毫无不舍。

那一棵棵绿得发亮的树从没有过爱情,从没感受过人间欢喜,所以面对死亡时它们如此安分,无声无息。

在心灵进化的来世,我愿做一棵冷暖自知的树。

(以上借鉴大佬刀刀的文字,也别说什么抄袭了,她的这种文字笔者认为普通人能够看得懂吧。)

(文字其实我不太提倡什么收费什么的,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罢了,商人逐利,哪里知道文字其实是有力量的呢?)

(其实全文一句话我可以说明白: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说合适的话,其实就两字: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