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新唐 > 第六百二十三章 设置考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若是只有他一个人,死了到是也无妨,但是这件事情牵扯到的,可不仅仅只是他一个人,还有他身后那么多兄弟,他就算是不为了自己负责,也要为自己的兄弟负责,不是吗?

所以,尽管知晓,自己这般模样,只怕会惹得李世民心中不快,但还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做了出来,他只能逼着李世民来承认他做这件事情是李世民授意的。

其实,李世民是皇上嘛,虽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但是若是他真的想要不守承诺,也没有人能够将他怎么样。

但是陈丰的身边,可是还有杜如晦和高士廉呢,这两位听到的话,应该还是有些力道的吧,就好像现在,尽管意识到陈丰的用意,李世民还是给了陈丰一个保证,其实也算不上是保证,毕竟她是皇上,没有人敢说他的错处,但是终归在臣子面子做了承诺,也算是给了陈丰一个承诺。

“不过,这稍微差一点计策,草民还真是有一个,不知道陛下愿不愿意浪费时间,听上一听。”

“说说,到是也不妨事。”

“若是陛下下旨,设下考核制度,没有达到考核标准的官员们便要被裁剪下来,这样的命令,可能稍微减缓一些百官心中的怨念?”陈丰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是胸有成竹的模样。

几人看向陈丰时候,都略微有点惊叹,这样的方法?

以前到是真的没有人想过这样的情况,毕竟自打隋朝开了科举之后,大唐也将这样的制度沿袭下来了,能入朝为官的,那也都是科考的前几名,都已经是佼佼者了。

但是大家也只考虑到这一点,其实说白了那科举考试,就是给穷人一个出头的机会,有权有势的人家,子孙后辈,早早就已经被走关系,安排进了一些重要职位上面了,这样的事情,就算是隋朝也有,并非是大唐一家这般。

所以,其实真正经历了考试进入朝堂的人,也就只有那么几个,更多人,不知道有没有真才实学,便被送了进来。

长辈嘛,对自家的晚辈,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信任,觉得自家的晚辈是最优秀的,虽然他们总是时不时的就用自家的孩子和旁人家的孩子做一下对比,觉得自家这个怎么怎哪里都不如别人家的,但是朕要是到了关键时候,谁说他们家这个不好,长辈都能和人家拼命。

所以,真正将自家子孙往官场上安排的大人物们,是不会觉得自家的孩子其实并不适合这个岗位的,他们只会考量这个岗位的油水大不大,以后是否容易升迁这种问题,更多的,只怕也不会去思考了。

“如果是考核的话,只怕也并不容易啊。”李世民叹了口气,这考核的内容又该是什么?“如同你所说,每一个部门所需要擅长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需要考核的东西应该也并不一样,这题目又该怎么出?”

“陛下多虑了,这考核的题目,自然应该由每一个部门的长官来出。”陈丰眯了眯眼睛,如同小狐狸一般的笑出了声,“当然也不排除这个部门的长官本身就是一个不学无术之辈,所以,这些题目,陛下最好还是亲自收上来查探一番,合理之后,再下放出去。”

“当然,草民知晓陛下公务繁忙,未必有时间去考量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所以草民手头到是又几个人可以暂且替陛下分忧解愁,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意下如何?看着陈丰弯弯的笑颜,李世民还能说什么?连这件事情最后怎么分担,都已经替他想好了,李世民甚至不知道如果自己现在反对,还有没有效果。

其实一定是有效果的,只不过,按照陈丰的为人,若是这一次,自己反驳了陈丰的提议,只怕陈丰绝对不会开口再提及此事,所以,尽管他认为现在已经是多事之秋,并不适合继续给自己和大唐添乱了,但是因着有陈丰这么一句话,他最终还是妥协了,按照陈丰的意思办吧。

“近几日,朕就下发政令,只是,这其中,怕是还会有些阻碍呀。”一道政令,也并不是皇上说了就算的,也不是他当皇上的,说什么就是什么,仍然需要和下面的官员们商量一番。

“这其中,并不会有什么阻碍。”陈丰笑着扇了两下扇子,“若是有人不服气,陛下大可以直接怼回去,便问问他们,是不是认为自家的子孙后辈没有在他们所在的位置立足的实力,还是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这个实力,若是怯场了,担心届时会丢人,就敢在第一场考核之前,将自家不成器的儿子孙子,侄子外甥之类的,都带回家去,不要让他们出来丢人了。”

我的天啊!

李世民几人看着陈丰,眼神之中充满了惊叹。

真要是在朝堂之上这么说的话,只怕还真是没有谁能够反驳他,就算是想要反驳,最终也一定会被这番话,怼的哑口无言。

这并不是他们的猜测,而是三日之后的朝堂上,确实实打实的出现了这样的状况,而李世民一番话,也确实是让那些不大懂事的官员们哑口无言。

之所以说是不大懂事的官员们,这其中就还有部分懂事的官员,至于懂事的官员们做了些什么,他们当然是什么都没做,乖乖听从陛下的命令。

早就已经预料到了,陛下会用这样的话来回怼他们了。

当然,之所以那么多人乖巧懂事,完全是因为,在此之前,陈丰就已经派人放出风声去了,所说的便正是这个政令,和李世民今日会用来回应文武百官的内容。

听说了这些风声的官员们,大多数都乖乖巧巧的蛰伏,不曾冒头来反驳。

没有听到这些风声,但是反应快的官员们,也不曾冒头。

没有听见这些风声,但是家中没有后辈在官场的官员们,也不必冒头。

所以最终冒头的人,都早就已经在陈丰的安排之下,被记录在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