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有闲王 > 第181章 六部食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朝这时候是没有御膳房的,皇宫中仅有光禄寺,尚膳监,尚食局来伺候皇帝与妃嫔们的用餐。

具体的操作是光禄寺拟定食谱菜单,皇上接到了光禄寺的菜单以后,看看名字,喜欢吃什么就勾什么。然后光禄寺将菜单发到尚膳监制作,最后再由尚食局的太监和宫女们伺候皇帝餐饮。

这样的分工不可谓不细,仅仅一个伺候皇帝饮食的人群,都有一个尚食局这么专职的衙门。

可是分工再细,也架不住光禄寺出来的东西难吃啊!

因为光禄寺职能可不是只为了伺候皇帝的饮食,人家是个正经的国家部门。

光禄寺要掌管祭享类的餐饮,包括祭祀和荐新,祭祀又分祭与祀,天神为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

除此之外,光禄寺还要掌管宴劳类的餐饮,就是皇帝赐宴的安排,这些工作可比单单给皇帝做饭要重要多了。

光禄寺对皇帝和他的妃嫔们宴饮安排工作只是人家工作的一小部分,这个时节对皇帝的要求还是颇高的,道德君子们就不是很想皇帝吃好喝好,满足口舌之欲。

所以光禄寺的官员们对此也不是很有热心,而且也很怕把皇帝嘴养刁了,以后可就难伺候了。

最终就导致,如果你单单看光禄寺的食谱菜单,看着倒是还能过去。

例如什么焚羊肉,清蒸鸡,椒醋鹅,烧猪肉,猪肉撺白汤,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饺儿,丝鹅粉汤,三鲜汤,猪屑骨、荔枝猪肉、猪耳脆、牡丹头汤、猪肉龙松汤……

但是味道真的不能说有多好吃,单论菜品的精致与色香味俱全这方面来说,跟后面清朝皇帝的御膳房比较,那是天壤之别。

《万历野获编》中不是还有三大名不符实的论断么?“光禄寺的茶汤”,“武备库的刀枪”,“翰林院的文章”。

排头一位的就是名留史册的光禄寺茶汤,其实真的不怎么好喝。

顺道在此辟谣一下,后世常有人造谣说明朝皇帝因为姓朱,所以民间不能叫猪为猪,应当叫彘。

其实这些就是个别无良自媒体的臆想而已,当你看到光禄寺菜单的时候,就知道这是谣言了。

也不瞧瞧上面多少猪肉做的菜,也没见菜名有什么变动。

其实有些东西一细想,是经不住推敲的,比如后世大火的《西游记》就成书在明朝,里面的猪八戒,也没见作者有什么避讳吧?

吴承恩在描写猪八戒这个人物时,有用“豕”,“彘”,“本家老爷”,“万里哼”之类的字眼来代替吗?

其实这只是后人对古人的臆测,古人讳名而不避姓,指猪为彘,纯属无稽之谈。

朱由检和朱由崧虽说要在宫中用饭,却不是吃朱由检的小灶,而是想要去六部的食堂去看看。

朱由检登极以来,削减宫内的开销,将多余的粮食和肉食全部投进了六部食堂。

这项工作也只是前一阵子刚刚施行,因为光禄寺的职能就是给天地人神做饭的,所以这个职责也一并划给了他们,只不过这里的菜品却是朱由检和朱由崧共同拟定的。

这个六部食堂的想法由来已久,原因自然是朱由检想要遏制宫里太监们的不法之事。

这个时节各地给朝廷的交的税,其实跟皇帝交的税是分不开的,因为国库和内帑并没有明确的划分。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实物缴纳,这个实物缴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是各地州县的官员收到了百姓缴纳的税负实物之后,由官府押解入京入库。

而是通过谁缴纳谁押解的方式,这就导致了各地的税收如果想要顺利入库,就得给负责入库验收的太监们送礼,不然随便挑一点毛病,就不能入库。

不是没有官员避免劳民伤财,想要做出官解的改变,可是官解总是出一些奇葩的问题。

因为负责押运官员自己也没钱送礼,虽然东西也不能正常入库,但是大多时候倒也不会受什么牢狱之灾。但是这批东西不能入库,就要下面的州县再征收一批啊!

或许有人会说就不能先把好的一部分先入库吗?到时候不合格的那些另外重新补?

抱歉,没有这个惯例,一旦抽检验收不合格就要把入库的物品全部退回,然后当地政府再重新征收。

至于怎么抽,那就是验收的太监的职责了。

这一来一回,运费说不定比货物本身的价值还要高,官员们只能默认了民解来解决问题,负责民解的人们也只能忍气吞声地给太监们送礼交银子。

更为奇葩的是,大明朝的税收制度规定,为了防止一家独大,所有征集的物品都不能是一个地方出产的,或者一个部门的供给是天下各个州县集中供应的。

这么一来,举个例子,假如顺天府谋一个州县的夏税、秋粮收了上来,起运和留存都要分开供应。

起运的税负可能是供给给边镇军需,留存的税负是供给给地方卫所,宗室禄癝,生员癝食,俸给,转运到府衙等等。

不是说这个州县供应某一个部门,而是可能要跑十几部门,这个部门多少多少两银子,那个部门多少多少两银子。

而且州县收上来的税收,也不能集中放到府衙,让知府给布政使司上面送过去,因为为了避免经手人过多导致贪墨,知府和布政使并没有税收的权限……

最头疼的就是给京城的税负,给京城缴纳一次实物或者白银,说不定就要跟几十个部门做交接,因为这些部门都有自己小金库。

前文有说过,几乎六部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银库,而且一个地方的税负是州县的长官负责来征收,但是他们不只给户部的太仓银库交钱,还要给工部,兵部,礼部,吏部等等杂七杂八的部门交钱。

这是乞丐皇帝朱元璋想出来的法子,古代皇帝这么做,对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做出了最为严苛的限制。

所以终明一朝,也没有出现什么武将叛乱割据的情况,权知几省军政的总督,放在明末,王朝已经腐朽不堪的情况下,历史上的崇祯还能说杀就杀。

这要是放在其他朝代,没有形成武装割据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因为终明一朝,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后勤部门,军队和朝廷的供应来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这也是历史上明末孙传庭练兵的时候,士兵用的鸟铳做工质量不一样,总是打哑炮的原因,因为根本就不是一个地方出产的,做工质量根本没办法统一。

只有等到了李自成一伙人形成了气候,抛弃了大明朝的税收制度,以战养战,哪里有流民,哪里就可以东山再起。

这就是无本买卖了,不在讨论范围之类。

虽然这样的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武将专权,可是这样的制度,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行政效率了,所以朱由检一直在做一些尝试。

京营当中的思政体系,就是抄袭后世的“支部建在连上”,不然这个时期的军队,谁认识谁是皇上啊?

所有军人的身家性命,完全都是掌握在自己上一级的军官手里。

京营思政这项措施,设立的时间还很短,更多是实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于之后在新军中施行。

再说财政制度的改革,这个六部食堂就是第一步,如果冒然宣布将六部的小金库合并到户部,说不定就得遭到其他五部的强烈反对。

因为六部之前都是各顾各,但是这个食堂一开,支出的银两只要有一个共同的名头,以后这些共同支出的项目渐渐增多,六部的银库合并就顺理成章了。

如果一个国家连一个正儿八经的国库都没有,谈什么税收制度改革都是虚妄。

书归正传。

今天已经是年末,二人本以为来食堂用餐的并不多,可是朱由检和朱由崧到了六部食堂以后,却是傻了眼。

这里用餐的官员并没有少多少人,相反相较平日好像还有所增多。

罗玉成就是来六部食堂吃饭的人之一。

只是他手里抱着一个大大的食盒,已经在食堂门口逡巡良久,天人交战,始终没有踏入。

罗玉成,字山石,工部主事,提督易州山厂,专掌御用柴炭之事。他是有资格在六部食堂二楼的“官”这个窗口吃饭的,一楼的是“吏”员们吃饭的地方。

虽然六部食堂建成之初,朱由检并没有将这个食堂给官吏们划分清楚,但是这个食堂自从投入运营之日起,前来吃饭的人们十分有默契地分开了彼此的位置。

一楼的位置大,留给了吏员们,二楼的位置高,就留给了各部的官员们。

而且原本楼上楼下吃的饭菜是一样,可是六部尚书一看,这与礼不合啊!怎能如此?官员怎么能和吏员吃一样的东西?

所以六部尚书凑到一起,从各部的小金库里面各自出了一点银子,在朱由检供应的饭菜之外,又单单给官员们霸占的二楼窗口上,硬生生的加了一个菜。

所以楼下成了三菜一汤,楼上就是四菜一汤。

罗玉成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吃饭,六部食堂刚刚出来时候,他是没有来的。

因为他不知道在这里吃饭,要不要花钱,要是花钱的话,虽然看着这里的饭食还算可口,可是这里绝不是自己可以消费的起的。

再加上工部在六部里面地位最低,他也不想来这遭别人的白眼,再加上他也刚来京城不久,之前一直在外地做知县,根本不清楚里面的门道。

因为不清楚门道,他已经吃过一次亏了,他可不想再吃第二次。

罗玉成现在很穷,快过年了,连给妻子孩子添置一份新衣的钱都没有。一家三口蜗居在城中一个民房里面,也没有一个佣人,就是因为不清楚京城里面的门道。